书名: | 兔儿伙伴机器人:非遗IP与智慧产品设计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2 |
ISBN号: | 9787302611868 |
《兔儿伙伴机器人:非遗IP与智慧产品设计》聚焦于传统文化符号—兔儿爷的提炼和AI(人工智能)智慧创新产品设计:一方面,运用现 代造型语言和设计方法,结合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文化特色符号—兔儿爷进行提炼,使之成为有现代 审美趣味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在物联网的思维方式下,运用现代设计路径和设计思维,包括传感器、 卷积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对提炼后的传统符号进行智慧创新产品设计,讲好北京故事,活 化文化符号,弘扬传统文化。 《兔儿伙伴机器人:非遗IP与智慧产品设计》主要内容涉及“共情”“共创”两部分,可以归纳为“四个一”:一个交叉,以“共情”和“共创” 交叉创新;一个脉络,以传统文化符号—兔儿爷活化为现代产品为脉络;一个出发点,以促进行业的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出发点;一个融合,突出东方美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 《兔儿伙伴机器人:非遗IP与智慧产品设计》适合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及设计师的参考资料。 |
卓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徐悲鸿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艺术顾问,2022年科学与艺术研讨会执行策划,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中国书房》主讲人。历任中法艺术家联盟TS艺术顾问,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工美学会理事、木雕专委会副主任,北京珠宝协会副会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非遗传承—智慧场景设计。 |
|
这是非遗文化融入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创新类图书,书中IP设计辨识度强,活泼细致,从共情和共创两方面充分表达了作者设计非遗智慧产品的立意和整体设计思路。 |
|
第1章 从“共情”到“共创”:非遗IP+ 智慧产品设计的融合 001 第2章 共情:从文化回归到传统母体,从情感上唤醒非遗形象 009 2.1 共情语境下的 IP——视觉传达设计 013 2.1.1 符号提炼 013 2.1.2 建立互联 026 2.1.3 融入社区 032 2.2 共情语境下的 IP——造型设计 036 2.2.1 造型原理 040 2.2.2 适应生态 052 2.3 共情语境下的 IP——扮相设计 063 2.3.1 剧情—性格化 065 2.3.2 剧情—叙事性 075 2.3.3 剧情—感染力 082 2.4 共情语境下的 IP——原创设计 094 2.4.1 符号化 096 2.4.2 亲和感 102 2.4.3 体验共享 105 第3章 共创:用智能来激活文化符号,从形态上唤醒非遗形象 115 3.1 共创思维下的智慧产品——体验设计 119 3.1.1交互提升120 3.1.2角色变化146 3.1.3 内容迭代 156 3.2 共创语境下的智慧产品——场景设计 164 3.2.1 改变认知 166 3.2.4 行为改变 183 3.3 共创思维下的智慧产品——服务设计 204 3.3.1 提升服务模式 208 3.3.2 服务规范 212 3.3.3 服务延展与期望 216 3.4 保护隐私、降低信息风险和人身风险 221 |
前言 一、本书的出发点 从用“共情”一词来重新创作“兔儿伙伴”的IP 形象,到用“共创”一词来设计以“兔儿伙伴”为主题的智慧产品,本书阐述了作者对产品设计基本问题所持有的不一样的出发点一也是两个不同领域工作内容的交融点。简单来说,它从字面看是“非遗传承+ 科技思维”的设计,其实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当代再设计的研究。这一研究从工作缘起、工作过程和工作思路等三个方面,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设计思维。在工作缘起上,努力打破禁锢,发现传统设计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建立新起点。在工作过程上,折叠了传统设计方法中缺乏实用价值的部分,扩展对未来世界有价值的设计内容,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在工作思路上,用新组合的设计方法,特别是“共情”和“共创”两个词以及这两个词背后所引出的两个系列方法,为未来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工作路径。这一切为正在进入智慧时代的设计工作者和设计教育者,提供了探索产品设计的新思路。 二、本书需要阐明的主要问题 对于一本讨论创新的书,除了要探究它所研究的内容是否具有前沿性和引领性,还要考察它所研究的内容在实践层面,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仅仅从前沿性和引领性的角度出发,并不是本书关注的首要问题。从设计问题,到设计因素,再到设计方法,在能否抓住“新”字的基础上,在能否抓住用“未来”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现实的基础上,本书要阐明的主要问题是它所提出的设计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所以,面对产品设计这一庞大的系统,特别是在产品设计前加上“智慧”二字,工作纷繁复杂,要从“点”的聚焦出发,做到“以点建线,以线建面,以面建体”,最终形成逻辑清晰的工作流程。 本书所阐述的智慧产品设计这个新型系统,其实是大家在认知上达成一个共识的前提下而展开的。这个共识就是我们正处在从工业文明时代进入智慧文明时代的转型期。而这一切必然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本人所从事的设计领域与设计教育领域。与之相呼应,产品设计领域诞生出了新的共识:① 未来的产品设计是文化传承和智能科技的共同产物,它是一种同时有文化记忆、智能功能和承载一定想象力的实用产品。② 世界在不久的未来有可能产生一种“新物种”一一个有名有姓、有具体形象、具体地域性文化记忆和多维功能的智能产品。从这个角度上说,同时运用艺术审美、想象力与科技思维进行设计工作,是设计工作者的责任。 三、阅读本书时应该准备的相关性阅读 阅读本书前,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书籍,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 (1)基础性阅读:泛读非遗类、科技类的书籍,如《“非遗”保护与文化认同》(作者:蒋明智,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作者:徐建辉,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生命3.0》(作者:迈克斯?泰格马克,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人类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 今日简史+ 未来简史》(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AI?未来》(作者:李开复,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2)专业性阅读:精读具有较高专业性设计的书籍,如《设计中的设计》( 作者:原研哉,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设计心理学》(作者:唐纳德?A. 诺曼,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产品设计与开发》(作者:卡尔?T. 乌利齐,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工智能产品经理一AI 时代PM 修炼手册》(作者:张竞宇,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四、本书适用的范围 本书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的智慧生活设计课题的基础上,记录了本人及团队在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中的心得体会。有理论,有案例,主要为正在学习设计的学生提供思路,为从事设计教学的教师提供范本,借此服务教学,为设计教学一特别是智慧生活的教学与实践提供智慧积累。 本书既讨论了与非遗活化- 智慧产品相关联的设计,也畅想了即将到来的智慧生活的未来样式。试图建立起教学实践与服务社会之间的连接,为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及设计师提供辅助参考。为服务社会一特别是智能产品服务社会的模式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本人固然在为产品设计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做努力,但是仍有诸多案例有欠考究的内容,涉及的工作范围仍有极大的局限性,特别是整个工作方法还存在为另辟蹊径而另辟蹊径之嫌,这是我作为一位教育和设计工作者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卓 凡 2022 年3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