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VS陆权、理性VS浪漫,震动世界、亦敌亦友的英法关系。
这桩故事要讲一段紧绷、动荡的关系,而且是近代史上一段最有张力、最问题重重,也最重要的关系。就在我们讲述故事的当下,法国人与英国人之间已经有着一段漫长且曲折的历史,各种神话充斥其间。诺曼人征服英伦三岛,开启了一段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紧紧相连却又令人忧心的关系。其间,王室贵冑或争权夺利,或为荣誉而战,足迹遍布整个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大陆,替民族的情感、仇恨与认同打下了早期基础。两国斗争在百年战争(传统断代为1328—1453年)达到高峰,双方都创造了不少残酷无情与充满英雄气概的传说:黑太子(Black Prince)、加来义民(burghers of Calais)、亨利国王与阿金库尔(Agincourt)的长弓兵、奥尔良之围(siege of Orleans),以及最重要的圣女贞德——1431年被英格兰人烧死的烈士。她那道最有名的命令—将英格兰人逐出法兰西,在1453年实现。英格兰王室自此失去宝贵的领地波尔多(但依旧从当地买进葡萄酒),但在加来、敦刻尔克、科西嘉岛等今天属于法国的领土上,英格兰的统治仍来来去去。历代英格兰与不列颠君主始终自称法兰西国王,直到拿破仑在1802 年强迫他们不再这样做。法国人则一直怀疑对方觊觎自己的土地,猜疑直到“一战”才消停。纵使是现在,海峡中的几块礁岩还是能激起法国人的强烈情绪。当然,苏格兰人、爱尔兰人与法国之间的关系则大不相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是他们据以行事的危险准则。法苏“古老同盟”(Auld Alliance,1295年首度缔结)迟至16世纪有着一半法国血统的玛丽女王统治苏格兰时,才终于开花结果。法国与苏格兰的宗教差异虽然让情势更加复杂,但法国仍不断鼓动苏格兰和爱尔兰抵抗英格兰宰制。我们会在本书第 一部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再上演。
百年战争结束后的两个世纪里,英法关系对双方来说都没那么吃力。宗教改革带来了信仰上的动荡,国内外冲突因此产生,在意识形态与政治上创造出新的世界,致使法国与英国有了新敌人,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与荷兰共和国。两国也因此都饱受惨烈的宗教战争的折磨。在1660年查理二世不流血复辟之后,法国宫廷的文化格调开始传到伦敦。不列颠群岛上三个幅员相对狭窄、君主新立、经济孱弱的斯图亚特王国仿佛成为路易十四管辖下强大法国的卫星国,尤其是它们有着共同的敌人:荷兰共和国。然而,事情在1688年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创造了英国与法国历史的新纪元,也翻开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但,且慢,让我们暂停片刻,来谈谈“法国人”与“英国人”。“法国人”的概念似乎不成问题,他们知道自己是谁,别人也知道他们是谁。但法国的疆界,甚至连“法国特质”(Frenchness),都是不断变动的。斯特拉斯堡是法国城市,布鲁塞尔和日内瓦则不是;科西嘉人说法语,而非英语;一般认为法国人既有都市气派又有乡土气息,既反抗成性又尊重权势;法国西南部的卢尔德镇(Lourdes)和英国的威根镇(Wigan)两地爱打橄榄球的人数不相上下;肋眼牛排是一道能引发爱国情操的民族菜肴……上述所有特质,多半都得归功于法国人和我们所谓“英国人”之间的互动(本书后面会再提到)。这类集体名称有不少问题。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英国人”这个概念是为了与法国人对抗而发明的。过去所说的“三王国”(Three Kingdoms,英格兰暨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之所以一步步成为“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就是对法战争的直接结果;而北美洲大片的“英属”领地,以及爱尔兰海对面多数的联合王国国土(指北爱尔兰)上的人民,如今都认为自己并非英国人,这同样是与法国对抗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后果。这下可好,哪一个词才能准确称呼海峡以北的土地及人群呢?有些作者提议用“大西洋群岛”(Atlantic archipelago),或者含糊其词,叫“这些岛屿”。时人多半使用各式各样的称呼,包括用“英格兰人”来指称所有人,就像过去的法国人一般就是这么叫,至今依旧如此。我们俩一方面迫于现实,一方面也因为某位美国历史学家近来所说的,“经常没有机会选择确切的形容词,(因为)经常缺乏确切的形容词可供选择”,因此经常使用“英国”与“法国”,但也不会忘记这两个实体在1700年、1800年、1900年与2000年时疆界不同,涵盖的人群也不同(其中有许多人宁可不要成为两国的一分子)。不过,情势之复杂,也是法国与英国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写照。
这不是一本把法国与英国历史并排呈现的书,也不是两国的比较史。只有从双方互动中产生,或是影响双方接触的人与事,才会被写进本书。可写的还真不少:战争、结盟、仇恨、共存、忌妒、钦羡、模仿,有时候甚至是爱情。我们这本书囊括了所有我们俩相信该写进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但也写了些我们觉得饶富兴味、启迪人心,或者纯属好玩的事。毕竟这不仅是国家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我们俩不见得总是意见一致,书里也写到了两人一些不同的看法。如果读这本书,能不时出乎你意料,逗笑你,惹恼你,感动你,一如我们俩写书时的感受,此则幸甚。
9511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