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失落的近时期
正如时下广为人知的各种环境热点问题—海洋污染、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物种濒危、病原体扩散、塑料危机等等—生物大灭绝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林林总总的问题让我们难以逃避一个事实—致使物种提早灭绝的各种环境正是人类由古至今、从未罢手的一份又一份“杰作”。我们之前的几代人轻视人类对环境的长期掠夺以及诸多其他问题,因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理解问题所需的事实要么无从获取、难以解释,要么对满足眼前的迫切需求毫无助益,自然无人关心。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人类再也不能把无知或无能当作借口,继续无视问题的存在。关于人类在物种灭绝中的作用,我们了解得越多,越是感到绝望彷徨。境况虽已至此,但知识仍是我们采取合理行动必不可少的基础,也依旧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按理来说,人类与地球生物群(所有生物的总和)相互作用的过往记录本该为我们预测未来提供一些指引。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但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问对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问发生了什么,还要问它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知道,考古学和古生物学都尝试记录和解释古代生命的兴衰演化和复杂多样。为了提出正确的问题,我们需要来到这两门学科的交叉地带。《消失的远古巨兽》专门探讨在距今较近的史前时期消失的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脊椎动物物种,以及与它们有亲缘关系、体型略小的物种。单就任意一个给定区域而言,当时的物种灭绝十分迅速,但放大到全球来看,整个过程持续了几万年,或许至今仍未结束。
大多数科普读物不是假设这些物种灭绝的原因业已盖棺定论,就是浮皮潦草地对待各种不同的观点。本书侧重讲述科学家如何尝试对这些物种的离奇消失做出解释。鉴于质疑和反馈正是科学的应有之义,本书会介绍各种观点有何价值,又存在何种局限。出于讨论效果的考虑,我难免会提到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概念,但我会尽量以有趣的方式介绍这些概念。受篇幅所限,我仅能覆盖相关学术研究的一小部分,也因此刻意选择并重点讨论那些最吸引我的主题。
多数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范围都包含远古时期,也就是以百万年计的遥远过去。我主要研究在地质尺度上发生在昨天的事情。本书讨论的这场大灭绝可谓名目繁多:第四纪晚期大灭绝、第四纪冰期大灭绝、晚更新世—全新世大灭绝、人类世大灭绝、巨型动物大灭绝和现代大灭绝。这是因为具体灭绝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并不相同,所强调的方面也存在差异。上述名称的含义多少有些交叉,但因定义者不同而各有侧重,这难免令读者感到困惑。为了避免语言单调和重复,我时常交替使用这些名称,但我个人最喜欢用“近时期大灭绝”这个说法,以便囊括在过去大约 5 万年里消失的所有脊椎动物物种(无论因何灭绝)。“近时期”不是科学家常用的正式地质年代名称,但它的优势在于能将所有相关时期都包含在内。
“近时期”并不比地球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更可以一概而论,所以我会尽量避免过度概括。本书从头至尾都会将十分晚近(全新世中期至今的 5 000 年)的物种灭绝和较早时期(5 万年前至全新世早期)的物种损失区分开来。科学界普遍认为,十分晚近的物种损失基本上都是人类造成的,但涉及具体物种,我们尚不清楚罪魁祸首到底是外来物种、环境恶化、其他因素还是某些因素的组合。我并没有忽视晚近时期大多发生在岛屿上的物种灭绝,但我的初衷还是探讨近时期里较早消失的物种,因为对后者发生的根本原因目前尚无共识。与晚近发生的物种损失相比,较早时期的物种灭绝因何发生还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相关的证据极为薄弱,解释的风险也相应更高。
我会把重点放在我亲身工作过的地方,因为我对那些地方以及那里发生的事情最为了解。我也会尝试把其他地方的物种灭绝纳入我的讨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只能以我个人的方法衡量相关的证据和分析结果,做出取舍。同理,虽然鸟类和爬行动物作为灭绝故事的一部分必然要涉及,但哺乳动物(我的专业领域)依旧是本书的焦点所在。
已灭绝巨型动物的世界是一个失落的世界,虽与我们今天的世界不同,但还不至于让我们无从知晓这些巨兽的真实面目和生活样貌。彼得·斯考滕(Peter Schouten)的艺术还原图精美绝伦,写实程度超乎想象,犹如一扇扇明窗,为我们展现这个失乐园无可比拟的多样性。插图的说明文字令这些动物往昔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绝不会给人以阅读字典上的干瘪条目之感。帕特丽夏·韦恩(Patricia Wynne)精心绘制的图表和素描,令那些更适于用图像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几乎所有灭绝动物都没有通俗名,而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自然会使用普通人闻所未闻的学名。我在本书中会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学名,但出于完整性的考虑,插图说明文字会包含正规的生物学名称。
任何值得参与的科学辩论都必须有一些基本原则。我一贯秉持的原则是,针对给定话题的所有严肃观点都值得倾听,尤其是所提出的证据性或理论性问题对其他观点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观点。因此,本书将梳理和审视各种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不是一口咬定人类过度狩猎、气候变化、火流星、疾病,或者其中某几样甚至其他因素的组合,对近时期这个或那个物种的损失负有责任。话虽如此,我亦明白,对于一场辩论赛,在辩手们完成规定发言之后,观众终归想知道谁胜谁负,或者说哪一方在列举事实和回应对手上更胜一筹。本书会做出裁定,但让我们先来看看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