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西游记(插图典藏版)(上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读书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经典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国社科院专家权威校注,全版无删节,数百条注释、疑难字注音,无障碍阅读,四十张绣像版插图精美呈现!
ISBN
978-7-5063-9631-8
CIP数据
I242.4
责任编辑
省登宇
作 者
吴承恩
版 次
一版一次
开 本
32开
页 数
1188
字 数
1100千
装帧形式
平装
定 价
49.00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读书目!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经典世德堂本《西游记》,
中国社科院专家权威校注,
全版无删节,数百条注释、疑难字注音,无障碍阅读,
四十张绣像版插图精美呈现!
校注说明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这就可以知道这部小说带有神话性。然而,它却又是从真实的历史事件演化而来的。唐贞观年间,玄奘和尚去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经,跋山涉水,途经五十多国,历尽艰难险阻,耗时十七年,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回来后在长安翻译佛经。当时称为盛事,唐太宗为此写了《圣教序》。玄奘回来后,除翻译佛经外,还写了《大唐西域记》。他的门下慧立和尚写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五卷,叙述玄奘的家世和取经的艰难历程,如出玉门关,过沙河,到高昌国,遭国王强力挽留等。这些过程富有传奇色彩,是文学创作的好素材。于是西天取经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渐渐被神话化,故事越来越丰富,离真人真事也就越远。
到了宋代,西天取经故事已是说话人的重要节目,南宋时出版了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虽粗糙却规模初具。猴行者是个白衣秀士,神通广大,在故事中已比唐僧重要。其中虽还没出现猪八戒,却已有沙僧的前身——深沙神。宋、金、元三代已在舞台上演出取经故事,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元代吴昌龄写了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只有少数曲文流传。元末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无名氏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则流传下来了。杨作杂剧在取经故事流传过程中,可以说是个标志性的重要作品。其中写到唐僧的出身家世,主要人物如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白马都已出现。可能是根据当时民间流传的故事,或瓦舍说书人的脚本改编。与这部杂剧差不多时间,也就是元、明之际,产生一部重要作品——《西游记平话》,可惜已佚失,但根据现在尚存的片段来看,这部小说与今吴承恩的《西游记》有不少相像的地方。所以,《西游记》成为现在这样内容丰富、文采绚烂、想象奇幻的作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积累的过程,最后由吴承恩以高超的文学才能和杰出的创造力,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这大概已经在明嘉靖年间了。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在本世纪初,还没人提起。胡适在1921年写《西游记序》时,并没有提到作者是谁,两年以后,经过考证才认为吴承恩是此书的作者,并大致勾勒了他的生平、经历。此后,经过众多专家的研究,对吴承恩的其人其事才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他的生卒年不能确切知道,大约是1500年至1582年前后,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氏。曾祖父做过余姚训导,祖父任仁和教谕。他年轻时也曾热衷功名,但科场不利,直到中年以后,才补为“岁贡生”,后来当了长兴县丞。过了两年被罢免,后又补为荆州纪善,却没有到任,回家乡淮安终老。著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还著有小说《禹鼎记》,惜已佚,只存《自序》一篇。又编过词集《花草新编》,今存残钞本。
《西游记》虽然是“神魔小说”,写了神仙和妖魔的故事,也写了拜佛、修炼的事情,有时免不了谈禅说道,但绝不是一部宣扬宗教迷信的作品。小说中写了三个世界——神佛世界、人世界、妖魔世界。这三个世界是相通的:人能修成神,神被贬下界,或许就成为妖魔,书中最厉害的妖魔都是天上偷跑下来的。同样,妖魔修炼行善也能成人或神。神佛世界与人间一样,并不那么至高无上,神与佛也不那么神圣无比。神与人有一样的喜怒哀乐,甚至有妒忌心、报复心。神佛世界照样有世俗的坏毛病。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到了西天,取经时还要“人事”,因没给“人事”,取的却是“无字经”。而且这事如来佛也是默许的,说是不能“教后代子孙没钱使”。在这里,佛爷爷倒像人间的老家长了。妖魔世界也讲忠诚、讲孝道、讲义气,只是有时要吃人,尤其想吃唐僧肉。所以这三个世界其实是人世间的反映。还可以看到,唐僧师徒西行十余年,不管走了几千几万里,所到之处仍然是明朝的礼仪制度、风土人情,其实,这本小说正是明代社会的曲折反映。
当然,“神魔小说”有自身文体上的特点,那就是神话色彩,有奇幻的想象,夸张而巧妙的构思。神奇的本领:筋斗云、七十二变化、分身法、钻肚法、砍头再长……神奇的工具、武器:金箍棒、钉钯、芭蕉扇、紫金铃、捆仙绳、乾坤袋……神奇的地方:水晶宫、火焰山、稀柿衙、女儿国、子母泉、盘丝洞、无底洞、流沙河……神奇的食物:蟠桃、人参果、落胎泉……这些神奇的想象,是对人的能力的极度夸张,对工具、武器功效的最大追求,也有对天地宇宙神秘的探索愿望。我国古代从《山海经》开始,到六朝志怪,到后来数量众多的神仙故事,无不有想象空间的无穷张力,《西游记》在这种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尽情驰骋想象力,创造出变幻莫测的八十一难,璀璨多姿的降魔大战,还有那幽默谐趣的大闹天宫、龙宫、地府,使读者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关于《西游记》的版本,若按年代来分,有明版本和清版本;而以版本形态来分,则有繁本、简本。今所知明刻本,有世德堂本(繁本),全名为《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题“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书中有些卷题“金陵荣寿堂梓行”和“书林熊云滨重锲”),前有秣陵陈元之序,署“壬辰夏端四日”。“壬辰”应是万历二十年。二十卷每卷卷名,如“月字卷”“到字卷”……合起来二十字,本是北宋邵雍的一首诗《清夜吟》。曰:“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见《击壤集》卷一二)第二种是杨闽斋本,全名为《新镌全像西游记传》,前也有陈元之序,却题为“时癸卯夏念一日”,癸卯应是万历三十一年。第三种是崇祯年间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繁本,有人以为并非李评,是叶昼托名李卓吾)不分卷一百回,卷首有“幔亭过客”的题词。第四种是《唐僧西游记》,也题“华阳洞天主人校”,而无刊刻人姓名。这四种中,第二、第四种已有不同程度的删节,且二本所删也有异同之处。唯李评本与世德堂本只在文字上稍有不同,可以看出李评本是据世德堂本重刻。明代还有两种删节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六十七节,署“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书林莲台刘永茂绣梓”,人称“朱本”;另一种是《唐三藏出身全传》四卷四十则,齐云阳至和编,天水赵毓真校,芝潭朱伧岭梓。此本后为余象斗编《四游记》之一,改题为《绣像西游记》,编者也改为杨致和,人称“杨本”。这两本删改极多。朱本前繁后简,在校对时尚能参考,而且卷四载有唐僧出身故事,是后来《西游证道书》中唐僧出身故事的蓝本。
清版本则更多了,其中最早的是康熙初刊刻的《西游证道书》。此书一百回,卷首题“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目录上题为“钟山黄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儋漪子同笺评”,正文署为“西陵残梦道人汪儋漪笺评,钟山半非居士黄笑苍印正”。据学者考证,汪乃汪淇,黄乃黄周星。此书加入唐僧出身故事,并将明代百回本的第九至十二回重新编合成三回,以后各清刻本大体沿袭这样的做法。此书是简本,大约删节原文一半左右,并加进篇幅不小的评论文字。但是,故事情节仍然完整,且文字简洁明快,还修补和改正了原来有漏洞或错误的地方,全书比较严谨。之后又有流传较广的陈士斌《西游真诠》、刘一明《西游原旨》、张含章《通易西游正旨》等,都是简本。清版本中唯有乾隆十四年刊刻的张书坤《新说西游记》是繁本,此书也增补了唐僧出身故事,这是与明代繁本不同的地方,其他则与世德堂本、李评本没有太大不同,只在字词上小有改动和订正。
本书底本采用世德堂本,它虽不是原刻本,但至今尚是国内能见到的又被多数学者承认的最早刻本。虽然刊刻不很精良,有不少错字、不常见的假借字,但是保留了原初的风貌。世德堂本虽然有拖沓重复之处,诗词多而有的还不很协律,但总体来说是十分精彩的,有的段落简本删得很可惜。如第二回,悟空与菩提祖师依依惜别,杨闽斋本有删节,其实很说明悟空性格。又如第八十六回,悟空以为师父死了,到妖洞后门一条小沟边,想变条水蛇进去,怕师父阴灵儿不高兴,说出家人缠长;想变个虾进去,又怕师父阴灵儿不高兴,说出家人脚多,最后变个水老鼠进去。这些细节描写很说明悟空对师父的深情,而《证道》本却删了。本书诗词确实多了些,但不少诗词对情景的烘托、渲染很有好处,其中还有些“徘体”诗,增加了民间色彩。
本书所据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世德堂影印本,该书卷三、卷九、卷十三、卷十五、卷十八有缺页。据以校对的主要版本有明版本:杨闽斋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唐三藏出身全传》;清版本:《西游证道书》(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本),和《新说西游记》(味滑斋本);同时,还参校了人文版、中华版、浙江古籍版、花城出版社版《西游记》。本书校点的原则是尽量保持原版本的风貌,改正错字,补上缺文、缺字。在校对时,发现杨闽斋本最接近世德堂本,即便是错,也与世德堂本有不少相同之处,当然它也有所改正。所以在校对时,这个版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它是个删节本。《新说西游记》是个全本,在补缺时托赖颇多。《西游证道书》文字准确,在订正时很有作用。
这里需要说明校订中的几个地方:一、改正年号,贞观十三年应是己亥年,书中误为己巳年,改正。而第一百回中说唐僧贞观二十七年(贞观只有二十三年)回长安却没有改,只出注。二、改正人名,将“胡敬德”改成“尉迟敬德”。三、最后菩萨替三藏总结的八十难,世德堂本次序乱,概括得也不够准确,兹采用《新说》本。四、《圣教序》,世德堂本与原文出入颇多,《证道》本则与原文只个别字不同,兹采用《证道》本。以上都已出注。五、本书保持原貌,不在正文中插入唐僧出身故事,而在最后附录。又,本书不出校记,做必要的简明注解。为保留明代通俗小说的文字风格,对明代以来的通假字、俗字等,基本上不做改动,只对一些字如彀(够)、喨(亮)、躲(朵)做了改动,目的为方便阅读。惊叹词,本书中用了“阿”“呵”“呀”(有时用“哑”),今将“阿”改为“啊”,“哑”改为“呀”。
限于校点者的学养,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